养牛大县的生态“减负”

牛粪能有啥用?
几年前,在养牛户梁金柱看来,除了堆肥还田,处理牛粪大部分时候是麻烦事,“尤其是夏天,臭味大,苍蝇嗡嗡乱飞,有时候还得花钱雇人往外倒”。
现在,问起牛粪的用处,梁金柱能讲出好些道道:“做燃料、育苗土、养蚯蚓,只要有办法,牛粪也是好东西。”
梁金柱所在的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是全国知名的肉牛大县,截至目前,肉牛存栏量达到29.2万头,全县形成了养殖、屠宰、加工为一体的富民产业链。
“算牛账”,也得“算水账”。
肉牛产业每年产生的一百多万吨粪污,给穿文水县境而过的汾河及其支流文峪河、磁窑河带来沉重生态压力,其中磁窑河的污染问题尤为突出,2021年以前,其水质久居劣V类。
“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解决粪污处理粗放的问题。”文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付小强说。
沿河划定禁养区、扩建污水处理厂、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……近年来,文水通过综合治理,筑起了一道保障汾河入河水质的生态防线。
以刘胡兰镇污水处理厂为例,原厂设计能力有限,汛期时,初期雨水裹挟的粪污常常外溢河道。
文水县刘胡兰镇污水处理厂曝气池。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
“2024年扩容改造时,除了扩大日处理能力,我们还配套建设了调蓄池。”文水泽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白帆介绍,目前,3万立方米的调蓄能力能够有效收集、处理覆盖范围内的初期雨水,缓解汛期污水溢流问题。
处理水量增加,伴生的大量污泥如何“吃干榨净”?
“只有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,变废为宝,才能激活它的价值。”付小强说。
在离污水厂3公里外的大象村,一座年转化粪污100多万吨的生物质燃料深加工处理中心已拔地而起。
走进厂区,造粒机设备轰鸣,出料口处,黑色圆柱型颗粒簌簌而下。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雪向记者展示了粉状、颗粒状和棒状的3款生物质燃料产品。
“可别小看这些牛粪变出的‘宝贝’,拿粉状燃料来说,热值能达到3000卡左右,与褐煤相当,生产时还能协同消纳污泥。”赵雪说。
生产线上的颗粒状生物质燃料产品。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
2024年年底前,文水在肉牛养殖集中的村子已建成8处粪污中转站,今年年内,还将再完工2处,养殖户就近送粪,公司派专车转运,实现污染源头“拦截”。
“原料有保障,我们就一门心思钻研技术,不仅是为了卖上价、卖好价,更是想把这件事做好、做精!”聊起未来,赵雪的眼里满是期许。
文水县大象禽畜粪污中转处置站。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
如今,家里养了100多头牛的梁金柱,再也不愁牛粪往哪倒。
“勤快的时候,就早晚各清理一次。”老梁笑言,“不是牛棚放不下,是图个干净,苍蝇少了,环境清爽,住着也舒坦!”
粪污治理“解结”,既是为发展松绑,更是为生态“减负”,经过系统治理,文峪河、磁窑河文水出境断面水质连年改善,2024年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。
随着省市7项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项目陆续完工,到2025年底,文水的目标是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%以上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%。
疏通净化每一条“毛细血管”,大江大河方能长治久清,文水县人与水的故事,正书写着新的一页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推荐阅读
- 评论
- 关注